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组成及管理方法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由雨水排水管网工程(小排水设备)、内涝防治工程(大排水设备)及其城市防洪工程构成,包含雨水管网、内河、水库、湖体、调蓄池、排水闸、排涝泵站等设施。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防涝全面的管理,在责任分工方面,不同排水防涝设备由市政、城建、城管、水利等各个不同的管理单位分散管理;在指挥调度方面,不同设备由对应管理单位指挥调度,罕见多部门协同的应急指挥调度;在管理技术方法方面,城市排水防涝在检测、预警、调度等方面多根据传统技术方式,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化技术运用偏少。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调度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城市内涝防治的工作深入,以上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管理方法日渐无法达到城市内涝防治要求,主要表现在下列3个方面:
1)多部门分散型管理模式下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无法产生内涝防治协力。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单位,排水防涝设备由不同单位管理,治理能量分散,融洽难度较大,排水防涝综合素养与城市内涝防治实际需求不一致,造成很多城市在内涝防治工作上,只有被动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法使城市排水防涝设备产生内涝防治协力,更无法发挥其“1+1>2”的内涝防治成果。
2)各司其职的指挥调度方式,无法达到内涝防治综合紧急应险的管理要求。由于缺少统一的指引调度机制,内涝防治环节中,双头管理的“单兵作战”方式居多,不同部门的信息数据中间无法及时高效地完成分享同用;城市排水防涝设备难以做到事先、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系统监管及其气候、城建、交通、公安等多部门的协作紧急;无法根据非工程对策提升工程设施的排水防涝潜力,城市综合紧急应险能力与内涝防治的实际需要不一致。
3)落后的管理技术方法,无法达到内涝防治快速响应与智能化的管理要求。目前,大多城市排水防涝设备对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化应用偏少或比较简单,在检测、预警、调度等方面多采用人力纪录与运算的管理方法,在实施水雨情数据获取、模拟预报预警及其调度指令公布层面,响应速度较慢。而城市暴雨内涝过程产生极其迅速,落后的管理技术方法无法达到内涝防治对快速响应及其管理智能化转型的发展需求。